查看原文
其他

忽然想到,一个关于接班人的问题

张是之 奥派经济学 2023-12-25

文 | 张是之

上周五孩子开始发烧,肚子不消化,吃了益生菌,管用一阵,吃饭之后还是不消化。

到第三天,也就是星期天,孩子妈妈坚持不住了,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去了一个老中医那里。

虽然我不太建议去看中医,但是建议无效。

什么叫胳膊拧不过大腿,这就是,也可以看出我在家里的地位了。

在吃药后的第二天,孩子情况明显好转,晚上就可以吃饭说笑了了,今天是吃药后的第三天,正常上学了。

关于中医西医的话题,在家里也容易引战,我通常是建议不要讨论这个敏感话题。

我倒也不是完全反对,我只是高度怀疑。

如果真的有效,那当然是好事,那就应该进行系统性检验和验证,转化为可持续、可推广的药方。

朋友推荐的这个诊所,据说原来是一个厂医,现在已经在我们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信誉。

从里边的锦旗数量和候诊人数来看,可谓名利双收。

平时去就要排队,门口挂了一张挂号纸,谁去了就在排号纸上签名,周末11点多去,就有一百多人在排队了,非常火爆,盈利能力直逼一家小型医院。

开的药倒是不算贵,药量也不大,我孩子这次开了三副药,一副熬两次。

而且非常完美的实现了我在《知识产权的僭妄》一文中提到的「关于药品的加密方法」,人家的处方用的都是自己人才能看懂的暗语。

而且处方从二楼开出来,一楼抓药,处方在一楼是收回去的。

这样就是双保险,一方面处方不会泄露出去,另一方面即便是有人中途拍照泄露出去,外面的人也看不懂。

而至于他开的药具体是什么,各种药的剂量比例是多少,这都不重要。看病的人不关心,也看不懂,他们只看口碑和疗效。

虽然我仍然保持怀疑,但这次我姑娘看病,疗效的确还可以。

不过小红书上也不乏有说效果不行,耽误成了肺炎,最后还是要去医院打针的。

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,那就是这种老中医的店,怎么培养接班人,怎么传承的问题。

这家诊所赚钱能力肯定是不错,但是诊所一直没有扩建,也没有开分店,在一套两层的沿街商铺里,地方明显比较狭窄局促。

因为人流量大,里边设施看起来也比较破了。

不扩建、不扩大规模的原因,可能来自两方面。

一方面也许是不愿意,就是愿意做个小而美的诊所,不用太累,可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。

另外一方面,也许是不具备扩大规模的能力,并不是财力上的不允许,而是个人诊断能力上的不可复制。

大人都是带着孩子冲着他的名气去的,很可能大家只认可他,不认别人。

开个分诊所,他本人如果无法分身,效果未必好。

而如果扩大规模,换个更大的地方,来看病的人更多了,他还是无法分身,时间有限,只能给固定人数的孩子看病。

所以,维持现状也许就是最好的平衡。

可问题是,他怎么来培养接班人呢?

如果是真的有祖传秘方,祖传秘方就是护城河。

而且就像现在这样,秘方不轻易示人,也就不能轻易传给别人。

别人学会了随时可能出去单干,合同的约束能力没有那么强,祖传秘方就很容易外传,从而失去护城河。

而如果没有秘方,徒弟倒是容易学会,只是没有秘方的话,也就没有太高的护城河,徒弟积累口碑和能力没法直接传承自师傅,而是高度依赖自己的努力和“人缘”。

而且,培养接班人,不是培养一个徒弟就一定能够培养成功的。

龙生九子,九子不成龙,从徒弟里选择接班人,恐怕至少有两三个重点培养,最后择优选择才行。

接班人的名义倒不是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这门手艺的传承,在没有经过现代科学方法检验和复制的情况下,能不能通过传帮带的手法传承下去,这恐怕是个挑战。

另外,培养接班人的时机也很关键,培养太年轻的不行,老中医、老中医,年轻人一脸稚气,人们很容易以貌取人,不相信年轻医生。

当然,这点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。

接班人培养得太晚也不行,毕竟中医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口碑积累。

最好的可能是,收一个年轻徒弟,手把手教,一直教到成熟变成老中医。

不过,这又太考验人性和师徒关系,需要长期维持这种关系十几年,甚至几十年,恐怕不是那么容易。

所以,培养自己家人最合适,比如儿子、儿媳,女儿,女婿,可能是最好的选择,但这样就还把诊所变成了一个小的家族企业。

这种小规模的家族企业,仍然会面临严重的传承问题,即使是这一辈创始人有能力做好传承,下一辈则未必。

况且,就是医生自己的孩子,也未必愿意干医生,这东西有时候没法强迫,孩子不喜欢就是不喜欢。

还有一个更显著的问题,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,个体诊所的名称中应当含有设置单位名称或者个人的姓名。

比如你看到很多诊所的招牌就是XXX诊所,这是法规要求必须写上的,那么如果在这个老中医XXX百年之后,这块牌子肯定是不能继续挂了。

一旦换个人换个牌子,大家还认不认?这还是涉及到医术、药方等等传承问题。

所以,我一贯的看法是,对有效的中药,可以进行有效的检验验证,没用的淘汰掉,确实有用的保留,形成标准化工艺流程。

如果确实有效,那么对什么症状,使用什么药材、什么剂量、煎制方法、使用方法等等,进行标准化、工业化生产,既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,也传承了中医中药中确实有效的净化部分。

去其糟粕,取其精华,这才是对中医中药的真正传承。

很可惜,很多人不愿意采用现代化的研究方式研究中药,只是一味选择「相信」,而不是选择「验证后再相信」,或者退一步「相信后再验证」。

这种态度,我认为都与科学精神,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相去甚远。

2023年12月20日

——————

上一篇:格局打开,东方不必掐死西方

延伸阅读:知识产权的僭妄

直播预告:周五晚上七点继续跟老贾直播聊天读书,这一次读一下薛兆丰的《经济学讲义》。有人觉得薛太水,但我一贯的看法是,要学会取长补短。我跟老贾聊薛老师这本书的方法就是,他提出一些问题,我提出一些不同看法,看看奥地利学派视角下的这些案例该怎么分析,这种碰撞对老贾、对我,以及对读者朋友们来说,应该都是有价值的。所以,欢迎预约。

另外我这里准备了几本签名版的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(最新修订版),绝对正版亲笔签名,原价销售,数量有限,先到先得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